发布日期:2024-12-21 22:46 点击次数:139
世界上不同国家、不同民族、不同肤色的人虽然很多,但基本可以划分为黄色人种、白色人种、黑色人种、棕色人种这四大人种。
但我们也要看到,在世界人种中,中国人的肤色也不算是黄色,包括东方的韩国人和日本人也不是黄色,甚至是相当白皙。在我国古代诗文中,甚至用“面如凝脂”或者“冰雪玉洁”等词语形容美女的肌肤,也就是美女的肌肤如雪一样白皙。
既然东亚的黄种人皮肤根本不白,但为什么会叫做黄种人呢?其实都是欧美的说法,原来我们也是被西方世界的欧洲人忽悠了上百年。
中国人叫黄种人,也是1795年之后才有的。在此之前,中国人在西方国家眼中,也被称作为“白种人”。早在14世纪,一位欧洲名叫马可·波罗的旅行者从小就听说中国东方世界的富饶,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。
展开剩余85%在古代交通不通,从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抵达中国,耗费时间很长,这使得不少旅途者客死他乡。但马可·波罗算是比较幸运的人。他在宋元时候抵达到中国,被那里的盛世景象震撼,回国之后久久不能忘怀,于是就耗费了好几年时间,写了一部书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,记载在中国的美好记忆,表达对中国的深厚感情。
在这一本书写出来之后,很多印刷商都抢着这一本书的印刷权。当时中国的印刷术已经传播到了欧洲,极大促进了欧洲文化知识的传播。由于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这一本书的传播,使得欧洲上流社会和贵族阶层了解东方国家——中国的富裕和强大,一下就成为了畅销书,引起了极大商家对版权的战争,最后协商联合印刷该本书籍。
在欧洲一些国家皇室支持下,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印刷好几万册,贵族基本人手一册。平民虽然购买不起书籍,但是通过贵族们的描述,也更清楚了解中国的繁荣、富裕和强大。
欧洲贵族为了亲眼目睹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中国的繁荣景象,很多人也付出了实际行动,沿着马可·波罗的路线去东方的中国。但由于这些路线被中亚新兴的国家阻断,欧洲贵族只能沿着从海上开辟航线抵达东方的中国,这也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。
之后,在欧洲开辟新航线不久的明朝,也就是1516年有个葡萄牙使团抵达中国,有人就专门写一本书叫《东方志》,书里描绘中国人“像我们一样白”,中国女人“像我们一样的白人”,“看上去如西班牙女性”。可以看到,在那时候欧洲人对中国人的印象,都还是皮肤白皙。
为什么欧洲人会认为当时中国人皮肤白呢,这主要是当时明朝传教士抵达中国,发现这个古老国家也没有马可·波罗说的遍地都是黄金,却有无数的就业机会。只要有一技之长的外国人,都可以在这里寻找合适的工作,这一份工作待遇丰厚,生活质量胜过欧洲。
当时西方传教士看到中国人的肤色与自己是差不多,都是白色。而且汉族女子的肤色白嫩程度胜过欧洲女子。这可能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沿海一带,经济比较繁华,目睹都是藏在深闺楼阁的贵族女子或者地主阶级的女子。
由于中国古代贵族家庭的大小姐或者夫人,都是受封建思想影响,三寸金莲足不出户,养在深闺大门不出,没经过阳光的照射,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,皮肤自然比较白嫩。
因此,在十八世纪中期以前,欧洲传教士在描述东亚人(中国人和日本人)的时候,用“白皮肤的民族”的说法,就是把中国人的肤色描绘为橄榄色或者暗白色,很少用“黄皮肤”这些形容词。
中国人、日本人、韩国人等东亚人,被叫做黄种人,一切来源于十八世纪瑞典著名科学家林奈。
林奈在1735年出版的《自然体系》这一本书中,将人类划分为欧罗巴白种人、非洲黑种人、美洲印第安红种人、亚洲棕色人种这四大类。
由于林奈根据地域和肤色,对人种进行了划分,这也是亚洲人种肤色成为黄种人第一步。
东亚人变为黄种人的第二步,也来源于工业革命兴起,西方人用歧视观点去看待东方人。
十七世纪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,欧洲从农业社会过渡到了工业社会,自然比还处在农业社会的东亚国家富裕。这时候,处在东方的中国不再是富裕强大的象征,却是落后、无知和衰败的代名词。
在西方文化中,白色象征着神圣、智慧、纯洁,黑色代表着死亡、邪恶、野蛮、污蔑等,黄色象征着贪婪、忧郁、不洁、病态等。工业革命之后的欧洲人,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,是高贵的,再加上皮肤颜色确实是比较浅,自然就把自己叫做白种人。然后神圣的白种人天生就是高人一等,胜过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种。
在当时欧洲人看来,东方的中国人日本人还处在落后农业社会中,保守固执封闭,属于黄色的意蕴,自然叫做黄种人,如当时西方人叫中国人为东亚病夫一样。这样,东亚人的肤色就由白种人变为了黄种人。
东亚人变为黄种人的第三步,还是来自于德国人类学家布鲁门·哈巴。当时,布鲁门对全世界人种的划分,不是靠着肤色,却是根据五官、头发、骨骼等体质特征,尤其是头骨的形态。
于是,布鲁门根据人种的体质特征,把全世界人群划分为五个群体,白色高加索人种、红色美洲人种、黑色埃塞俄比亚人种、黑褐色马来人种和黄色蒙古人种。
为什么布鲁门把蒙古人当做东亚人的典型代表,也就是来源于十三——十四世纪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大军征伐欧洲,使得欧洲生灵涂炭,整个欧洲人自然视东亚人为祸害。
当时的欧洲文化界,也流行于“黄祸论”,也就是十九世纪时候,俄罗斯和欧美等国家的人,防止东方人再次强大,防止东方人如蒙古人再次祸害欧洲,借此使欧洲人能主宰世界,更好削弱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实力。
这样,在“黄祸论”的影响下,欧洲人视中国人为“黄种人”的观念可谓是根深蒂固。
但我们发觉,日本人是反感欧洲人叫自己为“黄种人”。这也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,全面学习西方文化,多多少少也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,自然知道黄色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健康的象征,更认识到“黄种人”是一种歧视和侮辱。
而且,日本人意识到西方科学技术优良、思想先进,为了全面学习西方,也必须脱离“黄种人”。但是,即使是日本人讨厌“黄种人”的观念,欧洲人也一直把他们当做“黄种人”来看待。
中国人对“黄种人”的接受程度比较高,这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黄色代表土地,以及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——黄河。所以,黄色象征高贵、尊贵,如黄帝乃是中华民族的始祖,也是皇权的代表,我们都是炎黄子孙。
在中国只有具备崇高地位的人才能使用黄色,如皇帝穿的黄袍,龙的颜色也是金黄色。即使在现代中国人,也认为黄色是高贵的象征,自然也没感受过“黄种人”是对自己的贬低,自然接受西方人对我们“黄种人”的叫法。
相反,如果中国人觉得欧洲人叫自己“白种人”,不可能会接受。因为在中国文化中,白色象征秋天、萧条,以及死亡、悲哀和凶兆,如中国的丧事上都穿着白色的丧服。白色也代表奸恶,如戏曲中的奸雄曹操就是白脸。
现在,无论欧洲人用歧视语言来评价中国人是“黄种人”,中国人用自己实力证明中华民族将会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,中国一定会崛起与强大,不会低于欧美人一等。
发布于:天津市